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當我們喊著要理財之前,是否有做好一些基本功呢?看看以下這篇文章,確定一下是否還有哪些部分的知識觀念是不足的?如果能將自己不足的部份補足,那麽在理財的路上,我們會比較有機會可以成功的!
《30雜誌200803號》
「大家都在談理財,但根本不懂理財,也沒有正確的觀念。」一向直言不諱的投信投顧公會祕書長蕭碧燕,劈頭一句話,敲醒投資人輕鬆賺錢的美夢。
根據金管會公布的「國民金融知識水準調查」結果,恰恰應驗了蕭碧燕的這句話,國人金融知識水準總平均只有53.87分(滿分為100分),不及格!
項目 | 分數 |
金融知識 | 34.79 |
理財規劃 | 37.33 |
金錢管理 | 41.88 |
儲蓄 | 47.58 |
投資管理 | 51.49 |
退休金規畫 | 52.92 |
金融知識平均 | 53.87 |
保險與風險預防 | 63.97 |
信用管理 | 71.9 |
貸款管理 | 77.48 |
投資理財,過半數光說不練
這次的調查分為知識面與行為面,國人在行為面的得分,遠低於知識層面,反應出金融知識「知易行雞」。在調查的九大項目中,又以「金錢管理」、「儲蓄」、「理財規畫」與「金融資訊」等四項目,得分低於50分,尤其在理財規畫與金融資訊方面,更低到只有30多分。
前UBS瑞銀證券投顧台灣區總經理鄭明祈詮釋,台灣人積極奮鬥的移民性格,加上七○到九○年代經濟急速成長,反映在投資上,就是國人偏好短線著手,期望以積極投資、放手一搏的行為大撈一筆,因而較無長遠的理財規畫。
花旗銀行所做的「國人財務健檢」結果中也發現,儘管人人一口理財經,事實上他們每天只花六分鐘檢視自己的財務狀況。不到五成的受訪者有記帳、編列並執行預算的習慣,近四成的人沒有規晝退休金,這顯示國人的理財的實際行動有待加強。人生長期的理財規畫不是賭博,無法靠運氣,而是需要正確的知識與行動。就從這一刻,建立正確的理財知識,你就已經往成功的理財路,邁出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