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想把這篇從30雜誌11月號看到的文章分享給有緣人看到,除了自己曾經是此科系的一員外,了解氣象的預測真的很不容易;另外一方面也是佩服這個團隊人員的搏命精神,讓台灣在颱風氣象預報上除了能更精準外,也能為國際的颱風研究盡一份心力!因此讓我們為這些真的為台灣付出的人掌聲鼓勵、鼓勵!


《30雜誌11月號》

韋帕颱風(Wipha)已在菲律賓東方海面成形。收音機急促地傳來新聞播報員提醒民做好防颱準備,當大家忙著拿膠布貼玻璃窗,或正準備開車到大賣場儲備物資「躲」颱風的同時,卻有一群人,正整理行囊,搭上漢翔公司的ASTRA噴射機,準備衝向颱風!他們瘋了嗎?

他們不「瘋」,卻有著「追風人」的暱稱。台中清泉崗機場的滑行跑道,因颱風逼近而顯得空盪盪,追風小組,一行六人穿著飛行制服,提著電腦,迎著頭頂的強風暴雨,一路踉蹌地走上飛機。再過10分鐘,他們將在暴風雨中,搏命度過6小時。


逆風前行,揭開颱風神秘面紗

「夜間一道道的閃電在我眼前劃過,我的視線全盲,只能依賴機鼻雷達預測方向,儘量避開雷雨和亂流區,專注操控飛機-…..」總機師曹家祥心有餘悸地述說追逐韋帕颱風的驚險過程。韋帕颱風來勢洶洶,礙於時間緊迫只能夜間飛行,曹家祥強調,白天追颱,已是極為兇險,更何況夜問飛行。

「冰雹在機身上打得啪啪作響,窗外因水氣而霧茫茫一片,加深不安的情緒;即使非常緊張,我們仍要在連續顛簸的環境中,把所有的研究工作完成。」博士後研究員周昆炫提到,在6小時內,他們必須把20顆大氣偵測探空儀,在颱風上空13公里處,從機腹拋孔k,讓它們以每秒10公尺的速度慢慢降落,測量颱風周圍的結構和環境的導引氣流,每0.5秒會測量到一筆資料,總共四萬多筆資料,迅速透過電腦編碼,回傳中央氣象局,這些寶貴的資料能預測颱風未來動向和分析暴風半徑,提升遙測颱風參數的可信度。

為了追風,他們經常忘了自己的生命安全。

2001年,桃芝和納莉颱風,造成全台災倩慘重,尤以納莉颱風肆虐,大台北地區成了水鄉澤國,從第一次發布海上颱風警報到完全解除,前後竟64報!促使國科會決定加速推動颱風重點研究計畫。隔年,由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吳俊傑擔任研究計晝的總主持人,統領曾到美國受訓的種子教官曹家祥駕駛、台大大氣系教授林博雄等多位專家成立「追風團隊」。

這一天,周昆炫的孩子才剛滿六個月,另一位成員徐仲毅的老婆懷孕七個多月,他們的家人都在等他安全回家。這個場景,吳俊傑再熟悉不過,十六年前,他丟下新婚妻子在美國,一個人飛到墨西哥,進行為期兩個月的「颶風生成實驗」。

 

與風結緣,一生追逐風裡來去

家住台東的吳俊傑,從小就迷上風,在海邊長大的他,每當颱風從台東外海登陸時,他總喜歡跑到海邊,迎風、吹風,淋得一身濕,才肯乖乖被大人拉回家。或許是命運導引,本來他一心想考進「數學系」,不巧大學聯考時數學科目偏偏「失常」,只好進入自己心中的第二志願─大氣系。

吳俊傑服完兵役後,順利獲得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入學通知,而他的指導教授,正是獲頒美國氣象學會「麥新格獎(The Clarence Leroy Meisinger Award)」的得主,在大氣科學領域具有前瞻和開創性的伊曼紐教授(Kenny Emanuel)。伊曼紐的指導模式,非常「MIT」,強調每個人獨立自主研究,吳俊傑入學的第一年只見過伊曼紐兩次!

吳俊傑到MIT第三年,伊曼紐準備探討一個重要的科學問題;颱風到底如何生成?海面上有很多很強的對流雲蔟,但大部分的雲蔟,會隨著風慢慢消散,每:年大約僅有85個颱風(颶風)會順利生成,他好奇的是,是什麼樣的大自然力量在左右颱風的發展?

伊曼紐為了驗證他的理論,推動一個「墨西哥颶風生成實驗(TEXMEX)」計畫,租下飛機和其他教授、科學家與學生,飛到墨丙哥外海,在熱帶颱風和各式各樣的對流雲蔟中穿越測量兩個月,總共追雲追了兩百多個小時。當時吳俊傑才剛回台灣結婚,兩週後就隻身飛到墨西哥外海,連蜜月旅行都來不及成行,但老婆背後默默的支持,是他最大的原動力。

 

迎風搏命,團隊情誼緊密相繫

吳俊傑回憶第一次在墨西哥追雲的經驗,他非常訝異居然沒有任何的行前講習,告訴他們如果遇到迫降等狀況該如何因應,他旁邊的專業技術人員告訴他”Don’t worry! There is nothing you can do about it.” (別擔心,萬一有事,你做什麼都沒用)他心想,沒錯,狂風暴雨中落海可真沒輒了,他只能繫緊安全帶,信任機上的每一位夥伴。

「我沒有辦法保證飛機百分之百安全,它或許有可能百萬分之一的機率會遭遇到引擎熄火等狀況,我只能默默祈禱,在正常的機率下,這些事情不可能發生在我們身上。」吳俊傑說。

在墨西哥的經驗,讓吳俊傑學到很多技術和科學面的寶貴經驗,正是這個難得的機緣,促成他後來成為國科會追風計畫的總主持人。

2003年,新成立的追風小組將過去在墨西哥的經驗。也就飛到颱風上空測量,在台灣忠實呈現,開啟亞洲和西北太平洋從未做過的觀測方式。

這不僅需要勇氣,更要有服務熱忱。因此每一次的追風,都是鈔票堆成的,一年雖有一千多萬研究預箄,但每起飛一趙,就至少要花費新台幣200萬元,每丟下一顆探空儀,就要36千元,等於一部部旋舞在風中的電腦,因此參與追風任務,樣樣要省吃儉用,掌控每一次追風的頂算。

「每一筆得來不易的經費都要花在刀口上,投下一顆投落送(探空儀簡稱)要斤斤計較拋投的位置,再針對這些關鍵的敏感區測量寶貴的即時資訊。」林博雄有著強烈使命感,不容許自己有任何的失誤,因為這些即時的颱風資訊,想對全世界有最大貢獻,就要第一時間傳送給全世界分享,否則就只能當作事後研究用的的分析資料。

 

向風宣戰,跨國研究力展突破

專案技術人員徐仲毅和台大大氣系的研究學生負責把投落送收到的訊號重新編碼,讓這些資訊變成國際標準格式,再發送到中央氣象局。從2003年至今,追風小組已針對24個颱風完成28航次的飛機偵查及投落送觀測任務。

這四年來,追風團隊培養的默契和團隊分工合作的患難精神,讓他們彷彿是一家人,即使沒有出任務的夥伴,也會在地面監控整個飛行狀況,一定要等到團員們的「平安電話」,確認一切沒問題,才會放下肩頭重擔。

兩位教授,帶領一批平均不到30歲的追風小子們,做出相當於美國颶風研究中心數十位專職科學研究人員共同完成的研究任務,他們改寫以往台灣總要靠國外衛星才知道的氣象資訊,讓台灣在掌握颱風資訊上扮演重要的參與者與貢獻者的角色。

他們的努力,吸引了國家地埋頻道的注意,目前正拍攝一部長達一小時的「追風」紀錄片,完整呈現在台灣追風的辛苦歷程,將會在一百多個國家放映。

另外,明年夏天,亞太平洋會有一個「改進天氣預報(T-PARC) 」的國際聯合實驗,日本將會跟進追風計畫,在明年颱風季,預計兩架飛機將一超在颱風上空進行觀測,對颱風的了解和可預報度帶來新的突破。追風團隊的堅持,不僅提供更精確的颱風資訊,更讓台灣的颱風研究,在世界舞台上,發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小上班族 的頭像
    小小上班族

    hy321250財經資料、旅遊、資訊及美食心得記錄處

    小小上班族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